Skip to the content.

故事

返回主页

从小爱看故事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绝杀的故事

为什么要拉锯到最后呢?拼尽全力全力,方能毫不费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蜀鄙二僧

鄙:边远的地方。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因此,天资聪明和敏捷,虽然可靠却也是不可靠的;自己仗恃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好像会限制人,却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了。

《养正遗规》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图片:〔清〕焦秉贞绘孔子圣迹图)

清代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编著的《五种遗规》,陈宏谋在其五种遗规之一的《养正遗规》卷一中有: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一、 才不足则多谋

才能不足的人,遇事没有章法,就会费力谋算。

才能,是通过提升品德格局及通过才学积累,才会拥有明辨是非曲直的决断能力。

二、 识不足则多虑

一个人见识不足,内心没有主见,做事易瞻前顾后,就会思虑过度,陷入惶恐茫然的担忧多虑中。

然而,见识是自身学识和生活磨砺而来的一种品质,也是标志着一个人的分辨能力。

三、 威不足则多怒

有威望的人,不怒自威。

威信不足难以服众的人,做事容易暴跳如雷,妄想借此立威压制对方,却暴露了自己的无能和品德欠缺。

《韩非子》中有 “主多怒而好用兵”。多怒的君主缺乏理智威德,争强冲动喜好用兵。

从中医的角度看,多怒是一种病态,有“多阴者多怒”、“质弱多怒”、 “木气不充,故多怒”的说法。

一个人以致国家均是如此,威德是由德行而来,德者,上顺天意,下顺民心,天必佑之。

老子讲的上善若水的品德,自然能善化他人、善化矛盾,动怒反倒会增加对方怨念,为自己埋下祸端。

四、 信不足则多言

以现在人的理念看,有信用的人降低沟通成本,诚信就是他的名片标签。

反之,缺少信用的人,即便好话说尽和四处送礼撒币,更像给人灌输毒鸡汤的传销骗子。

所以,信用不足的人,就要费尽唇舌,甚至花言巧语去说服对方。

《周易》中有:“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污善之人其辞游。” 美好有德之人,做事多,说的少;

浮躁之人说辞多;污蔑善良的人,将假相包装得跟真的似的左右游移,浮而不实。

在曾国藩《长傲多言 凶德致败》文中,也有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由于不好的品德而导致失败的,大概有两个方面:

“曰长傲,曰多言”,纵观历史上有名的公卿大臣,“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五、勇不足则多劳

勇,是一种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依然坚守良知本份的坚而不屈的能力和美德。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会有仁德。

无德之“勇”,就是那种情绪失控后不计后果的匹夫之“勇”,反而是一种无力脆弱。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事尤为突显这点。

反之,则劳心劳力的苟且,甚至会是一败涂地的结局。

恐惧和勇敢是不同的两端,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态势。

六、明不足则多察

明,是敏锐有远见的明智。《孟子·梁惠王》中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能做到观察入微后的理性判断,就是一种明智了。

曾国藩的“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也是告诉后人“明不足则多察”的道理。

七、理不足则多辩

生活中,越是无理的人,越喜欢争论辩解,甚至是无理搅三分式的欲盖弥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时运行、万物生长,上天何须说什么吗!天不言而功成。

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善心。真正的君子仁者,会直言正色。

八、情不足则多仪

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安全的社交距离。

然而,亲近的人之间,往往是坦诚相见。

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写道:“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以争席的动态,勾画出朋友间轻松愉快的相处氛围。

如果亲朋之间依然是客气有礼,其实表现出的是一种感情浅淡的疏离。

综上,杜牧诗云“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人生由于不知足,所以常爱叹息自己的不幸遭遇。

古今之人都经历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事与愿违,也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奈。

这也正是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叹息。

韩愈·《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结论;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第三段写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这句话出自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在这句话下面还有一句话,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更应该为随于骄奢淫逸等思想体现的小事,致使偏离本意,南辕北辙)。 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是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上士闻道,勤而习之”,异曲同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书读百遍(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为勤);如百川赴海,日进不已(此为学海无涯)那样作学问须用耐心(此为苦)当舟。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徐霞客的故事

image image image

徐宏祖出生的时候,是万历十五年。

在这个特定的年龄出生,真是缘分,但外面的世界,跟徐宏祖并没有多大关系,他的老家在江阴,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较清净。

当然,清净归清净,在那年头,要想出人头地,青史留名,只有一条路——考试(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试,不想出人头地,不想青史留名,他只想玩。

按史籍说,是从小就玩,且玩得比较狠,比较特别,不扔沙包,不滚铁环,只是四处瞎转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极小,胆子极大。

此外,他极其讨厌考试,长大后,让他去考科举,死都不去。该情节,放在现在,大致相当于抗拒高考。

这号人,当年跟今天的下场,估计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绝无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没有打他,非但没有打他,还告诉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行。

这种看似惊世骇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对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对了,应该介绍一下徐宏祖同志的家世,虽然他的父母,并非什么大人物,也没名气,但他有一位祖先,还算是很有名的,当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辈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又叫唐伯虎。

没错,他就是徐经。

后来的事情,之前讲过,据说是徐经作弊,结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进士没考上,连举人都没了,所以徐经同志痛定思痛,对坑害了无数人(主要是他)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教育子孙,要与这个万恶的制度决裂,爱考不考,去他娘的。

对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会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虽说没有级别,还有点钱,所以他决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游。

刚开始,他旅游的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后来愈发勇猛,又去了雁荡山、九华山、黄山、武夷山、庐山等等。

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钱。

旅行家和大侠的区别在于,旅行家是要花钱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费用:交通费、住宿费、导游费、餐饮费、门票费,如果地方不地道,还有个挨宰费。

我说过,徐家是有钱的,但只是有点钱,没有很多钱,大约也就是个中产阶级。按今天的标准,一年去旅游一次,也就够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顾父母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但就这么个搞法,他家竟然还过得去。

原因很简单,比如交通费,他不坐火车、也不坐汽车(想坐也没),少数骑马,多靠步行(骑马爬山试试)。

住宿费,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当年大都没有人去,别说三星级,连孙二娘的黑店都没有,树林里、悬崖上,打个地铺,也就睡了。

餐饮费,也没有,我考察过,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也没什么餐馆,每次他出发的时候,都是带着干粮,而且他很扛饿,据说能扛七八天,至于喝水,山里面,那都是矿泉水。

门票费也是不用了,当年谁要能在徐宏祖同志去的地方,设个点收门票,那只能说明,他比徐宏祖还牛,该收。

挨宰费是没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较敞亮,从没有暗地加价坑钱,都是拿刀,明着来抢。要知道,没门票的地方,固然没有奸商,却很可能有强盗。

据本人考证,徐宏祖最大的花销,是导游费用。作为一个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么都能省,这笔钱是不能省的,否则走到半山腰,给你挖个坑,让你钻个洞,那就休息了。

就这样,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着俭朴的衣服,没有随从,没有护卫,带着干粮,独自前往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饿,一年只回一次家,只为攀登。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有多远,就去滚多远。

徐宏祖旅行的唯一阻力,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只剩他的母亲无人照料。圣人曾经教导我们:父母在,不远游。

所以在出发前,徐宏祖总是很犹豫,然而他的母亲找到他,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胸怀!”

就这样,徐宏祖开始了他伟大的历程。

他二十岁离家,穿着布衣,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朋友帮助,独自一人,游历天下二十余年,他去过的地方,包括湖广、四川、辽东、西北,简单地说,全国十三省,全部走遍。

他爬过的山,包括泰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简单地说,你听过的,他都去过,你没听过的,他也去过。

此外,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几乎所有江河湖泊,全部游历。

在游历的过程中,他曾三次遭遇强盗,被劫去财物,身负刀伤,还由于走进大山,无法找到出路,数次断粮,几乎饿死。最悬的一次,是在西南。

当时,他前往云贵一带,结果走到半路,突然发现交通中断,住处被当地土著围。过了几天,外面又来了明军,又开始围,围了几天,就开始打,打了几天,就开始乱。徐宏祖好歹是见过世面的,跑得快,总算顺利脱身。

在旅行的过程中,他还开始记笔记,每天的经历,他都详细记录下来,鉴于他本人除姓名外,还有个号,叫做霞客,所以后来,他的这本笔记,就被称为《徐霞客游记》。

崇祯九年(1636),五十岁的徐宏祖决定,再次出游,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游,虽然他自己没有想到。

正当他考虑出游方向的时候,一个和尚找到了他。

这个和尚的法号,叫做静闻,家住南京,他十分虔诚,非常崇敬鸡足山迦叶寺的菩萨,还曾刺破手指,血写过一本法华经。

鸡足山在云南。

当时的云南鸡足山,算是蛮荒之地,啥也不通,要去,只能走着去。

很明显,静闻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一个人去,估计到半路就歇了,必须找一个同伴。

徐宏祖的名气,在当时已经很大了,所以他专门找上门来,要跟他一起走。

对徐宏祖而言,去哪里,倒是个无所谓的事,就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出发了。

他们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从南直隶出发,过湖广,到广西,进入四川,最后到达云贵。

不用到达云贵,因为到湖广,就出事了。

走到湖广湘江(今湖南),没法走了,两人坐船准备渡江。

渡到一半,遇上了强盗。

对徐宏祖而言,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已经遇到好几次了,但静闻大师,应该是第一次。此后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反正徐宏祖赶跑了强盗,但静闻在这场风波中受了伤,加上他的体质较弱,刚撑到广西,就圆寂了。

徐宏祖停了下来,办理静闻的后事。

由于路上遭遇强盗,此时,徐宏祖的路费已经不足了,如果继续往前走,后果难以预料。

所以当地人劝他,放弃前进念头,回家。

徐宏祖跟静闻,是素不相识的,说到底,也就是个伴,各有各的想法,静闻没打算写游记,徐宏祖也没打算去礼佛,实在没有什么交情。而且我还查过,他此前去过鸡足山,这次旅行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他说,我要继续前进,去鸡足山。

当地人问:为什么要去。

徐宏祖答:我答应了他,要带他去鸡足山。

可是,他已经去世了。

我带着他的骨灰去。答应他的事情,我要帮他做到。

徐宏祖出发了,为了一个逝去者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虽然这个逝去者,他并不熟悉。

旅程很艰苦,没有路费的徐宏祖背着静闻的骨灰,没有任何资助,他只能住在荒野,靠野菜干粮充饥,为了能够继续前行,他还当掉了自己所能当掉的东西,只是为了一个承诺。

就这样,他按照原定路线,带着静闻,翻越了广西十万大山,然后进入四川,越过峨眉山,沿着岷江,到达甘孜松潘。

渡过金沙江,渡过澜沧江,经过丽江、经过西双版纳,到达鸡足山。

迦叶寺里,他解开了背上的包裹,拿出了静闻的骨灰。

到了。

我们到了。

他郑重地把骨灰埋在了迦叶寺里,在这里,他兑现了承诺。

然后,他应该回家了。

但他没有。

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因为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旅途,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吧。

他离开鸡足山,又继续前行,行进半年,翻越了昆仑山,又行进半年,进入藏区,游历几个月后,踏上归途。

回去没多久,就病了。

喜欢锻炼的人,身体应该比较好,天天锻炼的人(比如运动员),就不一定好,旅游也是如此。

估计是长年劳累,徐宏祖终究是病倒了,没能再次出行。崇祯十四年(1641),病重逝世,年五十四。

他所留下的笔记,据说总共有两百多万字,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剩余的部分,大约几十万字,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

在这本书里,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

好的,总结应该出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地理学家的故事,他为了研究地理,四处游历,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是这样吗?

不是的。

其实讲述这人的故事,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他为何要这样做?

没有资助,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游历?

究竟为了什么?

我很疑惑,很不解,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在登上珠穆朗玛峰后,经常被记者问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爬? 
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次,他答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 
因为它(指珠峰),就在那里! 
因为它就在那里。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说完了。

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

我相信,很多人会问,你讲了什么?

用如此之多的篇幅,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终结的时候,却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重复一遍,我要讲的那样东西,就在这个故事里,已经讲完了。

所以后面的话,是讲给那些不明白的人,明白的人,就不用继续看了。

此前,我讲过很多东西,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现在你不明白,将来你会明白,将来不明白,就再等将来,如果一辈子都不明白,也行。

而最后讲述的这件东西,它超越上述的一切,至少在我看来。

但这件东西,我想了很久,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是词句来表达,用最欠揍的话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然而我终究是不欠揍的,在遍阅群书,却无从开口之后,我终于从一本不起眼,且无甚价值的读物上,找到了这句适合的话。

这是一本台历,一本放在我面前,不知过了多久,却从未翻过,早已过期的台历。

我知道,是上天把这本台历放在了我的桌前,它看着几年来我每天的努力,始终的坚持,它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终结。

它等待着,在即将结束的那一天,我将翻开这本陪伴我始终,却始终未曾翻开的台历,在上面,有着最后的答案。

我翻开了它,在这本台历上,写着一句连名人是谁都没说明白的名人名言。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上新,这位四百年前的江苏人用“霞客行”感动观众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从小立下的这个志向,在节目中被“徐霞客”和现场观众反复吟诵。“这句话也是徐霞客一生矢志不渝去寻访大江南北的真实写照。”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号霞客,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一生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为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永恒的热爱。30年时间里,他从江南小城江阴出发,“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足迹遍及今天中国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写出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说,《徐霞客游记》是古代篇幅最长的游记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探索和记载岩溶地貌的地理学巨著” ,该书记录了大量自然、人文景观,对我国地质地貌进行大面积考察,在地理学、旅游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以徐霞客考察长江源事迹作为故事主线,向观众展现了徐霞客立志、出游、科考、探源以及撰著游记的一生,对徐霞客游历天台山、黄山、庐山等地进行舞台呈现,带领观众感受400年前徐霞客笔下的山山水水。

  徐霞客出自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节目中这样展现徐霞客童年经历的片段,小徐霞客念着“徐家布,赛丝绸,江阴城里人人求。徐家布,薄又软,夏天透凉冬天暖”的童谣,天真地对母亲说:“娘亲,你织的布比长江还要长。”母亲告诉他:“长江啊,比我们江阴城里所有的布加起来还要长得多!”母亲的一句话,在小徐霞客心中立下了探访长江源头的宏愿。

  长大后,在一次次的出游中,通过实地的踏勘和亲身的考察,徐霞客提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的观点。他认为,“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否定了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崇信的、《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徐霞客说:“‘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徐霞客)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image

2011年,《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足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image

位于江阴南旸岐村的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向市民和游客介绍徐霞客事迹的重要文化遗产;2003年,徐霞客故里的璜塘镇、马镇镇、峭岐镇合并为霞客镇。2007年,更名为徐霞客镇;2008年,途经澄江、南闸、徐霞客、青阳四镇的徐霞客大道建成通车;以徐霞客名字命名的“霞客湾科学城”也正在建设之中,将打造成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未来科技之城。

十胜十败论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记载,在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前,曹操不足二万兵力对战袁绍十万精兵,谋士郭嘉以其超强的识人洞察力,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很好的鼓舞了士气。

郭嘉对曹操说: 袁绍有十个战败的诱因,而您有十个必胜的优势。因此即使袁绍兵多,却不能把您怎样。

之一,“道胜”,袁绍“繁礼多仪,” 常为形式所困,曹公“顺应自然”,这是道胜于他。

之二,“义胜”,袁绍以叛逆汉室为名而兴兵,曹公则以复兴汉室之义而征战,这是义胜于他。

之三,“治胜”,袁绍管理上过于宽松,缺少震慑力;曹公“以严治军”,上下皆循法度,这是治胜于他。

之四,“度胜”,袁绍表面宽宏内心多猜忌,“用人而疑之”,重用亲戚子弟;曹公,“用人无疑”,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这是明断气度上胜于他。

之五,“谋胜”,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该采取的策略,容易贻误战机;曹公“决策果断,应变无穷”,这是谋略胜过他。

之六,“德胜”,袁绍累世公卿,喜受吹捧,因而投靠他的多是善于恭维他的人;曹公待人以诚,不务虚名,刑赏分明,因此那些忠正、真才实学的人都愿为其所用,这是德行上胜于他。

之七,“仁胜”,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他看不见的贫困之人,就考虑不到了,这是妇人之仁;曹公对于眼前的小事,时有忽略,至于大事,施恩于人皆超过所望,虑之所周,没有不周济到的,这是仁政上胜于他。

之八,“明胜”,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争权,谗言惑乱”;曹公用人得法“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这是在明智上胜于他。

之九,“文胜”,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曹公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对于错误的“正之以法”,这是文治上胜于他。

之十,“武胜”,袁绍“好为虚势”,用兵不得要领;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将士都仰仗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胜于他。

从官渡之战中几次大的转折决断上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和袁绍为人德行、眼界胸襟的对决。就如“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往往限定人发展和容量的,正是由不足之处所决定的。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尽心尽力而为,之后坦然面对,不局限于眼前或一时得失,这珍贵的历练过程才是人生财富。待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和高度后,回头来看,方能体会到,能一切顺其自然,是上天给人最完美的安排。

《纽约时报》读者选出的125年来最佳书籍

image

今年10月,我们纪念了《纽约时报》书评栏目诞生125周年,并邀请读者评选他们认为在过去125年内出版的最佳书籍。这样做是在向一项传统致敬,书评栏目早年常常邀请读者评选最佳书籍、最佳短篇小说和最佳诗歌。我们希望这次的评选活动能够像当年一样反映读者们的阅读趣味和喜好。 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美50个州以及世界67个国家读者的回应。在11月,我们又把提名次数最多的25本单独列出来以供读者从中评选。在统计了超过20万次投票之后,我们的读者最终选出了以下五本最佳书籍: 第一名:《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作者:哈波·李(Harper Lee) 第二名:《魔戒》(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作者:J.R.R.托尔金(J.R.R. Tolkien)

新闻简报:欢迎订阅新闻简报,包括每周四由华文记者荣筱箐撰写的“海外华人札记”专栏,获取全球重大资讯,了解美国华人社区热点话题。

第三名:《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第四名:《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第五名:《宠儿》(Beloved),作者: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其他获得提名的书籍还有: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作者: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 《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作者: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者:J·D·塞林格(J.D. Salinger) 《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作者:E.B.怀特(E.B. White) 《笨蛋联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作者:约翰·肯尼迪·图尔(John Kennedy Toole) 《微妙的平衡》(A Fine Balance),作者:罗因顿·米斯特里(Rohinton Mistry) 《莫斯科绅士》(A Gentleman in Moscow),作者:埃默•托尔斯(Amor Towles) 《飘》(Gone With the Wind),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作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作者: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作者:J.K.罗琳(J.K.Rowling) 《无尽的玩笑》(Infinite Jest),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 《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作者: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 《洛丽塔》(Lolita),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孤独鸽》(Lonesome Dove),作者:拉里·麦克默特(Larry Mcmurtry) 《树语》(The Overstory) ,作者: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 《为欧文米尼祈祷》(A Prayer for Owen Meany),作者:约翰·欧文(John Irving) 《布鲁克林有棵树》(A Tree Grows in Brooklyn),作者:贝蒂·史密斯(Betty Smith) 《尤利西斯》(Ulysses),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最受欢迎的作者包括: 三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所写的七本书获得了提名。 其他受欢迎的作家包括: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他们都获得了五本书的提名。 读者还提名了琼·狄迪恩(Joan Didion)的四本书:《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向伯利恒跋涉》(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和《按原样播放》(Play It as It Lays)。

参考

  1. 易中天品三国
  2. 增广贤文

返回主页